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353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巴西的不少大豆种子供应商也是心崩,他们不是不想引进“中国魔豆”;问题是,嘉谷大BOSS溜了呀,要想谈授权,只能到中国去谈。

  今年肯定是别想了。

  ……

  相较于国外冒着酸气的赞誉,国内媒体简直是一边倒了。

  当各地的国产大豆捷报频传的时候,“嘉豆13号”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央视新闻。

  “……由我国嘉谷公司培育的‘嘉豆13号’,推广种植面积达到63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对于大豆杂交育种产业化,我们超前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让我们开启了大豆种植的新篇章……”

  然后,短短几天的功夫,赞誉如火山喷发般,铺天盖地而来。

  无论是哪个年代,名字能上央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嘉谷不是第一次上央视,但还是第一次凭借着科研上的成果上央视。

  这也是最容易被国人承认并支持的时代旗帜。

  像杂交水稻一样,“嘉豆13号”也成为了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

  国内媒体很配合的帮忙。

  国内学术界也同样配合。

  很难说“嘉豆13号”的价值能比拟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舆论声势,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人对大豆产业的复杂感情。

  大豆起源于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豆一直因其广泛的用途和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偏偏在进入新世纪后,国产大豆一步步走向沉沦,现在大豆市场几乎都是美国的天下了。

  这其中,有无奈,有失误,但最后只余留一声叹息——国产大豆大概就这样了。

  冷不丁的,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国产大豆恢复昔日荣光的时刻出现了,压制的情绪就自然而然的喷涌而出了。

  亩产400公斤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同样的种植面积,产量暴增1000多万吨,自给率提升了近15%,这个数字就很震撼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难以言状的自豪感了。

  “比美国人厉害!”

  这是很多人看到报道发出的感叹。

  尽管“转基因”、“基因修饰”这些与生物本质非常相近的字眼,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非自然”的感觉,让人天然产生一种害怕。但是转基因大豆让传统大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节节败退,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我们,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却打破了大豆的生产“界限”,服不服?

  这一点不仅在国内,在全世界都是得到认可的。“自然”的杂交品种,总比“非自然”的转基因品种,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即使是学术界,面对令人诟病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不敢多说;但对于“嘉豆13号”,不仅敢多说,还一个比一个会说话。

  “嘉谷实验室的水平非常高,以他们的能力,培育出革命性的新品种我一点都不奇怪。”

  “嘉豆13号不仅是国产大豆的福音,我认为也是人类的福音。”

  “嘉谷就是这样的企业,在科研上舍得投入,也经常能给人惊喜。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应该是有一个思路,于是就去做,然后就做成的那种伟大的企业吧。”

  被采访的专家学者,无一例外的为嘉谷说好话,为“嘉豆13号”说好话。

  这就是舆论界的现状,锦上添花者众。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去怼一家成果斐然的企业。

  尤其是正在蓬勃上升期的企业,更是所有人都捧的对象。

  大的媒体,内容还是很靠谱的,最不济就用央视的报道,或者做一些通识教育。

  但一些深挖其他亮点的媒体,就慢慢的开始不靠谱了。

  “据称,嘉谷人要在蛇虫横行的田间,要在崎岖难行的荒郊野岭,在几千、几万株野生大豆品种里仿佛大海捞针般寻找,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命定的那株野生大豆母本……”

  ——并没有,嘉谷人只是在中国大豆种质资源库里筛选合适的母本,而且也没有千辛万苦,而是在某人的金手指光环下,得到了通关攻略,然后……满血通关!

  “这是自然主义的胜利,事实证明,转基因应该被抵制……”

  ——啊喂,兄弟,你这就属于挑事了。不瞒你说,嘉谷实验室也在积累转基因技术哈。

  “嘉豆13号真正建立起了国产大豆的竞争力,我相信在嘉谷的带领下,不出五年,国产大豆一定能全面碾压转基因大豆……”

  实事求是地说,当齐政看到此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惊呆了。

  “我自己都不敢这么吹。”回到嘉谷总部的齐政,面对誉满天下的形势,感慨连连。

  ……

第623章 我向前每迈进一脚

  “媒体就是这么厉害,吹捧起来什么方向都能给你讨论出个意义来。”实验室大佬陈建章过来汇报工作,说起媒体宣传也是莞尔。

  自从媒体对“嘉豆13号”展开了报道,作为嘉谷体系内的科研大佬,陈建章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前,即使陈建章在圈子里声名卓著,也很难传播到普通公众的耳中,其知名度还比不上十八线小明星。

  但是,当“嘉豆13号”一豆成名后,他的名字的传播度就高了。

  媒体习惯了夸张的口号,动不动就将这个叫父亲,那个叫母亲的。要不是陈建章坚持推辞不就,什么“非转基因大豆之父”之类的头衔早就一股脑扔到他头上了。

  陈建章不是明星型学者,饶是接受了几次媒体采访,依然很难适应媒体的无脑吹。

  看看——“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种粮食可吃,那么我们希望它是什么?是玉米吗?是小麦吗?我想不是,它应该是大豆,是我们中国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

  陈建章只能尴尬而笑:“我都想让公关部引导一下舆论了,这样的吹捧简直无法直视。”

  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面对这种言论,差点自己站出来反驳了。

  ——大豆不能作为主粮,不是没有原因的。豆类当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但以蛋白质供能,并不是蛋白质最主要的生理功能,还会脱下含氮的废物,增加肝肾代谢负担。

  而相比之下,谷类当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以淀粉为主,消化起来相对轻松,同时能够提供较高的能量,以作为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所以,尽管“嘉豆13号”在产量上实现了对主粮的跨越式追赶,陈建章还是不敢将大豆与主粮的重要性等同的。

  “宣传嘛,媒体很多时候只要政治正确,观点出格点没准还能增加点噱头。”反应过来后,齐政倒是很看得开。

  无他,主旋律,就是一剂强心剂!

  2013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或热闹,或标志,或扯淡……总而言之,大多不是什么积极性导向的大事。

  上半年,最符合主旋律的大事就是“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但天空太远,不如田间的大豆来得亲切。

  这不,下半年,划时代的“东方魔豆”成为了一个时期的标志,普通民众的讨论度都热闹不少。

  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论靠谱或不靠谱的媒体宣传,顶多算锦上添花;“嘉豆13号”真正的地位,可不仅仅体现在增产上,还有学术上的影响。

  “实验室的成果发表在《细胞》上了?”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齐政立马坐直了。

  陈建章嘴角挂起了笑,轻咳一声,点头道:“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上,我是通讯作者……”

  《科学》、《自然》和《细胞》都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然,基于带来大豆“绿色革命”的“嘉豆13号”的研究,混个发表资格还是没问题的。

  齐政惊讶的,也不是发表在《细胞》这一成就本身,而是陈建章他们的研究竟然提前这么多就完成了?

  齐政接过《细胞》期刊,翻开一看,目光一瞬不瞬地盯着《细胞》的内页。

  ——《细胞》将实验室的论文安排在了目录后的第一页。

  也就是说,整份期刊的第一个位置,是属于陈建章的。

  尽管还有封面论文和封底论文与之相竞争,但这几乎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再看标题——泛基因组研究“撬动”大豆革命!

  齐政忍不住扫了笑得一脸灿烂的陈建章一眼,吁了一口气,他们,真的完成了呀!

  用一个全新的基因组图谱,“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优点,呈现大豆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严格来说,这不是专门针对“嘉豆13号”的研究,但“嘉豆13号”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要提高大豆的基础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水平,需要能够代表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全新基因组资源,尤其是大豆驯化过程中对产量和品质最具影响力的基因资源。

  陈建章带领嘉谷实验室团队,联合中科院大豆研究团队,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近三千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和群体结构分析,精心挑选出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种质材料,最具代表性的,毫无疑问是“嘉豆13号”。

  研究团队对这30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高质量的基因组从头“组装”和精确注释,构建了高质量的基于图形结构泛基因组,挖掘到大量利用传统基因组不能鉴定到的大片段结构变异。

  意义何在?

  这么说吧,你要做基因研究,通常需要借助一个参考基因组,通过将目标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上来鉴定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都不全,检测个体间差异较大区域的信息,根本无法有效鉴定——哪个是有效基因?哪个是无效基因?它们控制了什么生物学功能?

  不同大豆种质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谁知道哪些才是“高质量”的基因组?

  “嘉豆13号”的意义在于,在经过“灵气”的洗刷后,进化趋于完美,“高质量”的基因组受到强烈选择,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关键基因挖掘“平台”。

  陈建章领衔研究团队以“嘉豆13号”为蓝本,通过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种质材料基因组进行系统的对比,一张全新的基因组“图谱”就被绘制出来。

  譬如,大豆泛基因组图谱标志了控制百粒重及油分含量的基因组,标志了控制光周期的“双胞胎”同源基因,标志了调控大豆缺铁失绿症的基因结构变异……此外,研究还鉴定到16个结构变异导致了不同基因间的融合,这为新基因的产生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陈建章他们的成果,可以说是为大豆的育种改良按下加速键——它没有直接提供答案,但它提供了思路和参考答案,难怪被审稿人称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

  看完论文后,齐政轻轻地撮着页脚,心情有些激荡。

  他无法自己投入研究,但不妨碍他看懂研究成果。

  类似的成果,在他印象中,好像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末才有突破。

  之所以提前了这么多,只能说,他的金手指光环太强大了。

  人家是“按图索骥”,即先有线索后有结果;嘉谷实验室倒好,是先有结果,然后再逆推。

  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妙不可言!

  赚再多的钱都不换。

  尤其是想到,嘉谷已经站在了世界大豆育种的前沿,齐政就更振奋了。

  我向前每迈进一脚,世界就向前扩展了一步。

  再爆棚的事业心,也会被这种满足感填爆了。

  男人的快乐,比想象中还要简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3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3/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