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家药娘_分节阅读_第591节
小说作者:今年霜降時分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2.47 MB   上传时间:2020-07-11 17:02:50

  看见越绣宁衣裳都没换,林炤也是为了缓和一下气氛,笑着拉着她去洗手换衣裳:“别生气了,今天你生辰呢,倒闹出来这么不高兴的一桩事。”

  “也没什么生气的,处置了就行。”越绣宁去洗了手脸,换下来身上这件粗布长裙。

  还不到晚膳时间,言哥儿和怀哥儿想去花园那边玩儿,越绣宁想了想,叫人去找蕤姐儿,让她今天不用罚抄了,余下的时间玩吧。

  过了一会儿蕤姐儿开开心心的过来了,是真的开心呢,离得老远就能看见她咧着嘴笑的样子。

  外面还在不停的收礼,从早上开始,朝臣们的贺礼就没停。

  家人那边,越绣宁因说了就不办宴席,自家人一起吃顿饭好了。不过临到跟前倒是巧,全都有点事。

  越承耕是出京了,去沧州那边查看军队防务。姥姥这几天染上了风寒,吴玉一直在照顾,估计也挺累的,越绣宁就让母亲不用进宫了,其实一家子人并不是不常见面,没事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所以倒不在乎生辰能不能一起吃顿饭。

  二叔三叔小姑那边,也是各有各的事情,凑巧了而已,同样,没必要一定要今天一起吃饭,时间凑不到一块儿,也没关系。平常里一起吃饭的时候太多了,正好,也是让皇后一家子安安静静在一块儿的机会。

  所以今天就没人进宫,就是他们一家子。

  热闹也都在外面,宫女嬷嬷们忙碌去。

  越绣宁走来走去的,加上恼怒了一阵子,这会儿心里倒燥的很,今天没风所以天气不算是很冷,便和早上一样,出来坐在了屋檐下的躺椅上,一边喝茶一边跟林炤说这件事。

  “层层管理都应该齐备,教书先生,上面是每个官塾的塾丞,然后是整个官塾管理层。可以按照官塾的数量,比方说京城比较多的,就分得细一点,远处比较少的,就可以少一些中间的层级。但必然是需要有人管的,而且是专门管理,免得像现在这样,国子监只当他们是兼着的,也不尽心尽力,做事的只有下面的人,上面的人爱管不管,搞得下面的人也不敢多说,多做。”

  林炤听了点头,道:“其实设立官塾对那些举子秀才是好事,这些人虽然有了功名不用纳税,但到底无所事事每天里只看书读书,家里有地还好,没有的和普通没生计的百姓有什么区别?设立官塾需要大量的教书先生,本身对他们的身份来说也是一种承认,再合适不过的公事,还能养家糊口。”

  越绣宁点头。确实是这样,但就是有些人的迂腐思想改不了,真真是气死个人。

  “只要管理到位就行。都察院的官员每年都要出去,还有吏部也要派人去查各地的吏治,今年就放出风去,不管是都察院还是吏部官员,出去了都会将官塾的巡查当成是一个重点。叫各地官员们都重视起来了,官塾的管理也纳入到吏部官员的考核里,如果官塾出了大问题,绝对给记上,不给升迁!看他们着急不着急。”

  越绣宁道。

  夫妻俩就这样,喝着茶商量了一会儿。

  设立官塾免费让百姓们得到读书的机会,这早在越绣宁提出来的时候,便已经说清楚了,这是国策。而且当时百官们还看不出来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除了户部觉着花钱太多之外,没有反对的,所以,当时推行还算是顺利。

  但是后来问题就慢慢的出来了,花的钱也更多了,官员们有底下里抱怨的,也有人就如陈信一般,心屈窄的很,不愿意读过书的人太多失去了他们的优越感,便积攒了一些设立官塾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全都当成是反对的理由。

  不过,国策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了,谁现在反对,那就是反对国策,因此,反对的人始终不成气候。

  林炤和越绣宁也非常注意这一点,不让朝臣们形成共识,所有人一起反对。

  所以,事关官塾的事情都是发现了马上解决。朝廷这些年的国力日渐强盛,国库充裕,官塾中主要的银钱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朝臣们现在连反对的最大的一个原因都没有了。

  越绣宁又说起来,明年科举考算学,各地官塾虽然从前年开始就已经将算学纳入到教学中了,但到底学算学的人太少,这种先生都不好找,这几年也没见什么起色。

  以后这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如现在的翰林院有几个算学比较好的,就可以选京城的几个官塾,让他们去教学。每十天授两堂课就可以。

  “天泽这几年学的还挺好的,我有天去看了看他现在看的书,有些地方……”越绣宁差点说漏了嘴,说有些地方她都看不太明白了,一顿又改了:“大部分都跟天书似得一点看不懂,不过算学其实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还是挺多的,之前推得太过轻松,今后需要点力度了。”

  林炤道:“增加课业不一定只选京城,我听海南那边官员回来说,那边做外洋生意的人多,好些人也提到了,该有个能学算术的地方。不如设两处,一处京城,一处广州府,如何?”

  越绣宁同意:“好!”

  御花园后山那边养了些梅花鹿什么的,怀哥儿跟在后面绊着小胖腿儿的追,蕤姐儿跟在旁边一直叫:“别摔了,小心看摔了!”

  言哥儿手里拿着他的小弓小箭,也在追另一只梅花鹿。几个孩子的笑声漫山遍野的响,越绣宁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心情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

  林炤亲手沏了一壶雀舌,闻了闻,茶香四溢,茶汤温润甘甜,倒进了宋窑白瓷杯盏中,递给越绣宁。

  “嗯,好香。”越绣宁喝了一口,眼睛都眯了起来,跟他灿然一笑。

  看见她已经释怀了,林炤也松了口气,笑着端着自己的杯子过来坐在她身边,搂住了肩膀在她脸上亲了一下。

  夫妻俩不再谈公事,低声的说笑着,聊着体己话。

  

第1290章 拎出来质问

  

  转天,皇帝上朝的时候,直接就把国子监祭酒给拎出来,询问昨天查问王利耀的情况。

  付祭酒忙出来,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堆的话,林炤听了半天,却没听出个子卯寅丑来。

  在朝里,很有些付祭酒这样的人的,老奸巨猾狡诈至极,看起来像是做的事了,但真正问起来,听半天其实什么都没做,说到底,他们这些人就是机关算计,圆滑油腻,不得罪人,总想几面为人,什么人都不得罪。

  林炤从龙椅上站起来,背着手道:“皇后娘娘昨天说的话,可见你是根本没听见去。”

  付祭酒慌忙的磕头:“皇后娘娘的教诲,臣每个字都记着。”

  说着,将越绣宁的那番话还重新说了一遍,果然是一个字都不差。

  这就是这种老臣狡猾的地方,你说他没用心办事吧,一点毛病叫你挑不出来,但他们办的事情总不和你的心意,确切的说,就是不得罪人,总想用和稀泥的手法将事情抹平。

  林炤冷冷的道:“以前九州各地学子们在乡试之前,朝廷是完全不管的,能不能读书认字,全然的看百姓们自己。各地只有私塾,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上来了,有了进士功名的,直接就拜了监考的官员为老师。只是,你们所有人想过没有?你们被称为老师,到底教过学生什么?读书认字,算术医术,你们是半天没教过的,怎么就理直气壮的当别人的老师?”

  官员们躬身听着,有些人偷着面面相觑,心里想这又是哪出?没听说国子监出了什么事啊,圣上怎么就生气了?

  林炤继续说着:“当然,有了学生到底要教点东西,教什么呢?教怎么为官,怎么在官场中油腻,怎么圆滑的面面俱到,甚至于,怎么在官场上逢高踩低,拼命地往上爬!”

  官员们站不住了,全都跪了下去:“皇上息怒。”

  有人跪下了之后在人群中嗔怪的去看国子监祭酒,心里想,你惹了皇上,倒让我们所有人跟着你一起挨骂!

  那付祭酒跪着伏地,一句话都不敢说。

  “设立官塾,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孩子读书识字,这是国策。目前已经能看出来一些可喜的变化了,官塾设立如今已经七八个年头了,最早读书的年纪大点的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参加科举的年纪,你们,尤其是翰林院,国子监应该是最有感触,这几年的学子科举的试卷文章 ,是不是文采出众者众?博古论今者众?有条理有分析的也非常多?”

  “另外,朝廷的邸报每个月的印制量也大幅增加,朝廷有什么策略,只要在邸报中详细写明白,全九州各处推广起来是不是比以前更加的简单?现如今,心系朝廷的人是不是也越来越多?”

  “就算是种地,各处的农书印制量也有增加,售卖的较好,大前年,前年,去年,各地发生洪灾的每年都有数省,旱灾数省,每年这种灾害多不胜举,去年山东、山西、陕西、甘宁等地,共有九省发生旱灾!如果是以前,早就饿殍遍地,饥民到处流浪讨饭,甚至京城这边也早就出现饥民进城的事情了。”

  “为什么能够控制住,起码没有发生不可控制的饥荒?也是去年,土豆种植为什么能够那么快的推行到全九州?这些事情,你们难道从来都不想一想?”

  林炤道:“正是因为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大家看农书,看邸报,朝廷教怎么抵抗旱灾,他们知道了,按照朝廷的来做,各处一起推行,自然能够抵御一些常年有的灾害。”

  林炤扫了扫底下的朝臣们:“这都和读书识字的百姓数量有增加是分不开的。种种好处,你们各自回去好好琢磨。设立官塾是国策,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一定会一直推行下去。”

  说着道:“都察院都御史,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吏部尚书忙出班:“臣在。”

  林炤道:“昨天京城的一处官塾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性格暴戾的教书先生责打学生,让皇后看见了,经询问,这个先生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打学生了,已经有两年之久!但是,从下到上,没有重视的,如果不是皇后亲眼看见,这件事就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一直到闹出人命!”

  “着,你二部回去了之后将巡查各地官塾列入今年的公事中,官员们下各地巡查,对于官塾的巡查、教书先生的查问,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如果发现有违反律法的,不合情理的,全都详细奏报。每个人到了每个地方都要有单独详细的折子,若是偷懒或者瞒报,决不轻饶!”

  三位官员忙道:“是。”

  他们三个退回去了。

  林炤这才问:“付祭酒,你国子监的事情查清楚了吗?”

  皇上这一番的谈话,付祭酒岂能听不懂?而且还叫都察院和吏部一起查各处的官塾,非常明显就是因为昨天的事情,才引出来的。

  他哪里还敢含混?忙磕头道:“臣已经查清楚了。王利耀确实有维护陈信的行为,塾丞、生员都明知道,却并未上报……臣愿承担失职之责。”

  林炤心里着实冷哼,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

  如此之人掌管国子监,实在是品德有些不够。

  这会儿心里就有了要换掉这个祭酒的想法了,当然,倒不用现在就动手,等这件事过了之后在寻个借口换掉他好了。

  “王利耀利用职权跟陈信撑腰,肆意打骂官塾学子,罪不可恕,着,革职,永不录用。”林炤道:“塾丞和生员,警告吧,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数罪并罚,亦不轻饶。”

  付祭酒忙磕头:“是。”

  林炤这才坐回了龙椅上,对朝臣们道:“你们都起来吧。”等朝臣们都起来了,道:“官塾之事,所有人都需要重视起来,即便是与你等差事毫无关系,但也需要心里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在办理差事的时候,发现了和官塾有关系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尽早解决。”

  官员们齐声答应:“是。”

  

第1291章 沧州的变化

  

  越承耕这一次去沧州,是带着越璞晟的。

  晟哥儿今年满十三岁了,也是应该跟着历练历练了。当然,其实这一趟出门,只是来看看沧州这边的一些布防,也不算是是什么大事,出来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沧州是交通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廷册封的恭亲王爵位在这里,其实也有为国驻守的意思。

  老王爷性格有些糊涂懦弱,因此之前发生了私盐的事情,私盐引发了疫情,疫情引来了朝廷的关注,当时还是皇长孙妃的越绣宁过来了,然后一连串的治疗接着查案什么的,最后发现,贩卖私盐的居然是当时的世子妃的父亲陈西侯。

  恭亲王也被连累降爵了,如果不是因为林炤和越绣宁一直在这边查,亲眼看到恭亲王和世子确实是被蒙在鼓里,被牵连了,而且也有事后挽救的措施,因此给当时的皇帝求亲够的话,恭亲王未必能保住性命。

  所以,恭亲王府一家子那时候起就将林炤当成了救命恩人。林炤当了皇帝,他们自然也有种仿佛比别人更亲近的感觉,虽然其实人家来沧州的时候,还是经历了一些风险的,还差点被下毒。

  林炤登基之后,也让恭亲王看到了复爵的可能性,王爷和世子虽然都性格懦弱,但头脑还是非常清楚的。王爷派世子专门来过京城,关于沧州的一些情况禀报皇上,其实是想听皇上对沧州的发展有什么要求。皇上说了之后,世子便有了方向,回去了之后跟王爷商议,然后全力按照皇上的意思去发展沧州。

  沧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最好的资源,这些年,王爷和世子拿出大笔钱财修路,官道、水陆码头,大力扩建货栈,从自己府里掏钱出来补贴货栈的建设,工匠们的工钱等等,几年时间,沧州这里就成了运河沿岸最大的货运码头。

  货运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沧州的富裕程度也快速的增加着。

  这是其一,其二,在沧州扩建了一些药材种植地。沧州是有很大一片荒地的,大约有一百多万亩,这些荒地的形成倒不是百姓懒惰或者官府惰症,而是因为这里的荒地都是盐碱地,含盐量太高不适合种粮食。

  但含盐量却又没有到了可以出产盐的地步,以目前的制盐技术,这种地根本出不了多少,低产的不能在低产了,根本不值得,人工都挣不回来。

  所以,这些地就荒着。

  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疫情,皇长孙妃娘娘来这边治疗控制疫情,王爷和世子跟着忙前忙后的,对于医学、药品也有了些了解。

  之后世子便想,盐碱地能不能种药材?皇长孙妃娘娘不是说,什么药材适合什么地,都有讲究?就跟种粮食一样?

  最后找精通药材的人来询问,还真的有。

  金银花、蔓荆子、甘草、菊花、牛蒡子、益母草、黄芪、黄芩、红花、丹参、草决明、薏米、车前子、地肤子、牡丹、芍药、大青叶(根)、荆芥、半夏、天南星、生地、枸杞子等等。

  这些都是耐盐碱地的药材。

  世子寻来了精通药材种植的一些人,仔细参详,将本地的盐碱地都走遍了,研究透了,最终选择了金银花、甘草、牛蒡子、牡丹和芍药这几种药材来种植。

  全都是非常常见的药材,但同时也是用量非常大的。如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可增强免疫力、抗早孕、护肝、抗肿瘤、消炎、解热、止血(凝血)、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等。

  甘草,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心气虚,心悸怔仲,脾胃气虚,咽喉肿痛,气喘咳嗽,胃痛腹痛等等,甚至还可以作为一种调料,调和某些烈性的味道,药物等等。

  虽然是很常见,但其实应该是很珍贵,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这几种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全九州各地用量非常大。

  正好,沧州这边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大量种植的药材能够快速的运出去,量大便宜销售的快,响应官府号召在盐碱地里种药材的人富裕的就快,自然带动的各业都兴旺。

  药材种植也带动的整个沧州医学发达起来了,世子也进行了一些鼓励的措施,开医馆医学的,税负方面王府可以负担一些,鼓励发展医学,因此这些年沧州的大夫出了不少。

  等等这些措施,确实使沧州改变了不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70页  当前第59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91/6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家药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