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_分节阅读_第23节
小说作者:见喵晕奈何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07 MB   上传时间:2018-06-06 19:14:53

  一月时间转瞬而过,苏家几位公子到底进了国子监,但却被安排到了四门馆。这恐怕也是祭酒钟拱对苏府表达的不满。儒学再式微,那也是太祖开国承认的正统,祭天唯一合礼法的赞颂者,你苏家族学里教的是什么东西咱们国子监管不着,你要参加祭天大典也行,自己找路子去啊,为什么非要掺和在国子监的方阵里,就不怕心学那边拿你当叛徒看啊?苏家几位公子也不在意,进四门馆就四门馆,他们又不是真的要在国子监听这些基础课,只要能混进来,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大半了。

  这一个月里赵秉安只在祭典的前几天抽空回了侯府一趟,浅浅的睡了一觉就又赶回了国子监,不是不想休息,只是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

  祭天大典仪式隆重,天坛又在皇城之外,原本按礼部发来的勘合,国子监应提前三日到,诵圣贤书,洗涤天地浩然正气。然而等他们都收拾好之后,司礼监发来一道明旨,敕令国子诸生随行銮驾,这是天子施恩,赵秉安他们只能放弃了原来的车马,准备步行出城。

  立夏之日清晨,乾封帝与文武百官于神武门外集合,然后响鞭开道,歌舞随行,这里是祭歌和祷舞,多颂《诗经》,赞朗朗盛世。街道两旁的老百姓要搁在平常早就热闹起来了,只是祭天是件极其严肃的事,等闲平民可不敢在这时候闹事,再说街道外面布满了面色冷硬的禁军卫士,寻常老百姓根本不敢出声。

  上京坐北朝南,天坛又修在东北沃河边上,距离宫门也就五里地,大批人马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了,赶到祭坛的时候正好能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开始就是一个好兆头。此时祭祀天坛下面,早就布满了礼部部署下的仪仗队,准确的说是祀礼士,这些人一个个长得眉清目秀、俊朗不俗,身上穿着鲜艳的甲胄,手持长枪,分别伫立在祀天坛的三层高台上,动作整齐划一,好似雕塑般,一栋不动,看起来着实威武不凡。

  乾封帝瞧着这些少年郎,很是欣慰,原本就微微牵起的嘴角都再上扬了几分。前面随行的顶级武勋瞧着,也自豪的把身板往前挺了挺,同时都不约而同的给礼部左侍郎邵大人递了个“你很上道”的眼神。邵大人可不会在这时候抢自家上司的风头,低头理理袖角,往唐尚书背后躲了躲,反正他已经不显山不漏水的把好给卖出去了,余下的事应该和他没什么关系了吧。不过,这主意也不知道那小子怎么想出来的,真够可以得!

  乾封帝在祀天坛下停住了脚步,只见他正了正天子冕冠朝天参拜九下,这才迈脚踏上第一阶台阶。而此时,鼓乐齐鸣,祀乐高武起,臣民第一拜。

  祀天坛真的很高,但其实只有三层,每一层以九递进,尺寸不一。迈向第一层高台的时候,随侍在乾封帝旁边的低等内侍和驻军卫士就止步了,向两边退散。等到第二层高台的时候也,朝中绝大多数官员亦停下了脚步,他们面向第三层高台,垂拱而立,一言不发。

  等到了第三层高台,除了内阁诸老就只剩下乾封帝、东宫及几位将将立起来的皇子了。

  “开始吧。”身着金龙五爪纹衣蟒袍的乾封帝,神色略颤动地来口到。许多人都不理解当今为什么现在就急着祭天,那区区几件祥瑞根本不能搪塞住悠悠众口好吗,先帝当年求仙问道的时候,底下人这种把戏可没少玩,陛下英明一世,怎得这次就被蒙骗过去了呢。要是再等几年,等江南的谷仓填满了,北疆的蛮夷打干净了,那时候陛下再封禅泰山,那才名正言顺啊。

  乾封帝执掌乾坤那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下面的人是怎么想的,可他实在是不想等了。当年他从父皇手里接过来一个烂摊子,兵权被武勋把着,内政被朝臣架空,国库内驽里败的干干净净不说,外面还欠了一屁股债。他从坐上那把龙椅开始到如今都整整十六年了,这十六年他兢兢业业,不曾懈怠过一天,都快把后宫的裤腰带给勒断了,才算是把账给清了。现在天下各处承平,已有盛世之象,他提前几年祭天,想来祖宗们也是不会怪他的。

  余光瞥向站在他左边的太子,乾封帝的眉头忍不住皱了皱,谁把太子的位置 安排的那么近,太子是臣不是君,岂能和他共享一处!

第57章 祭天(二)

  太子站在乾封帝身后,自然感觉到了前方递过来的高深莫测的眼神, 他下意识的就想往后退, 但想想这场合, 还有身后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们, 太子咬咬牙,还是站在了原地,垂首而立,对其他的事视而不见。

  乾封帝右侧三步之后的诚王瞧见前面的情景,忍不住勾起了嘴角,父皇对太子愈发不耐了,只要再鼓动鼓动, 等东宫压不住了, 弄出两件错事来, 到时候不用提,恐怕父皇就会起易储的心思。

  内阁诸位都老神在在的,对前方皇家几父子之间的波涛云诡视若未见。苏阁老倒是想见缝插针的在皇帝面前表表心意,不过都被沈首辅云淡风轻的挡了回去, 虽然心里恨不得把沈一鸣这个人大卸八块, 但苏阁老还是款款而笑,极风雅的退回原位去了,他憋着气,在心里想“看你待会还能不能这么从容”。

  祭天一旦开始,一切就得按照流程来,乾封帝也不能因为位置这点小事就将祭天搁置, 这理由也不能对外说,毕竟东宫到底是储君,事关国本,轻率不得。乾封帝接过司礼监呈上来的祭文,朗声长念,国子监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帝音将落未落之时,《诗经.周颂》起,“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书声琅琅,铿锵有力,一下就把气势抬了起来,烘托得天坛上乾封帝的身影愈发宏伟起来。

  《诗经》能有多长,赵秉安他们连颂十遍也不过就三刻钟,这已经是额外加长了,接下来,等乾封帝献完祭肉,铺上五谷,也就没他什么事了。只是,谁也没想到,乾封帝居然让诚王给他递长著,简直把太子的脸面当着全天下人的脸面踩在地上了。

  一旁伺立的诚王也没想到还有这一出,压抑住狂喜往前踏了两步,不要小看这两步,这意味着他现在和太子几乎平起平坐,虽说事实上早就是,但现在却是父皇在天下人面前给了他一个名分,以后他就可以在东宫面前堂堂正正的端起他长兄的身份,再不因为嫡庶有别这两个字被身旁那个废物压得死死的。

  乾封帝这一举动让诚王一脉喜出望外,也让站在天坛上的太子如坠冰窖,浑身发凉。要不是他咬着舌尖,凭着一股痛意让自己清醒,他都要忍不住冲上前去问问他的父皇,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对他?凭什么这么对他?

  沈一鸣在后面瞧见这情景,难得的皱紧了眉头,陛下也太过了些。

  祭坛上发生的事赵秉安这些儒生是不知道的,只是按他们原本排练好的,他们颂第一篇周颂是有时限的,篇制语调时长都有严格规定,瞧着当中大日晷上标针,他们早就该停了,但祭酒大人迟迟不挥旗,他们没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颂下去。

  赵秉安和解宾几个领班对视一眼,可别出什么事才好。他们都是这一届国子监选进各个学馆的新生,论资历只能排在方阵末端,但谁让这一届学生出身好呢,礼部也得顾忌朝堂上诸位大人的意思不是,总不能祭天那么大事,人家孩子也都练了那么多天,连一面都不能露吧,那也太得罪人。所以,赵秉安他们才会被安排在第二方阵露头的地方,天坛的大人们既能看得见,总体位置也不会太显眼。只是这对其他人甚好的位子到赵秉安这里全白瞎了,为什么呢,还是那个原因,他矮啊!

  前面方阵的人踮踮脚就能看见祭坛,可赵秉安就算踮断腿他也看不清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视线都被前方的师兄们挡得死死的。等到前方的令旗挥下来的时候,他才知道天子祭已经过去了。不知怎得,他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发慌,好似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

  太子面色冷硬,僵着手脚从钦天监手上接过了他要念的祭文,现在他已经不打算出什么风头了,只想赶快把这场荒唐的祭天熬过去。摊开前卷,太子语调淡漠的读出了声,“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 ……”

  “既安且宁,敬拜下土之灵。呃,既安且宁,敬拜,敬拜……”太子握着卷轴开始慢慢颤抖,他好似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两眼睁得奇大,随后极不礼仪的把剩下的长卷全部摊开,内阁诸位不知道东宫看到了什么,只是这祭祀停在半截上是极不吉利的一件事,东宫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啊。

  太子当然知道不能停,可关键是,剩下的一半祭文它不见了!卷轴上只承载了祭文的前半部分,后面的都是最后一句的重复而已,这让他怎么念下去。太子急得面色发白、满头大汗,他抬头望望内阁的师傅们,期盼着有人能出来拉他一把。

  “怎么回事,为何东宫太子殿下还不念诵祀天祭文?”

  当祀天坛上出现变故的时候,坛下那些伫立着的臣民们也逐渐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国子监这边不知为什么,消息传的飞快,许多人都开始在底下小声嘀咕起来。

  毕竟任谁看到那位东宫太子爷摊着那份祭文傻傻地站着,久久不见他继续念诵祭文,总会发觉些什么。

  礼乐那些人仿佛故意来插一脚,从开始都没停过的鼓乐猛的熄了声,只把整个天坛衬得更加寂静,同时也更显出东宫的慌乱无助来。

  古人信鬼神,更崇天地!当年太祖起家争天下连黑龙入梦,遇水不沉这等旗号都能打得出来,虽然为当时不少世家耻笑,但效果却是杠杠的,最起码那些贫民老百姓就爱信这套,不少人在投奔太祖之前都是奔着真龙天子这个名号来的。

  所以,这次祭天,不管朝上文武百官怎么想,既然已经办了,那就不能出差错,不然,就要出大乱子了。现在的朝廷,天灾未尽,内里空虚,能撑这么多年,靠的也就是大朔前几位英主打下来的底子,能让百姓们还不至于饿的要造反。不夸张的说,先帝要是再活十年,大朔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这次祭天,固然有乾封帝想炫耀功绩的意思,但里面未尝没有安定民心的打算,陛下要做中兴之主,要是在这节骨眼被东宫扯了后腿,呵呵,那废储就指日可待了。

  东宫停顿的时间太久了,不仅皇帝的脸色沉墨似铁,祭坛底下的人也由开始的窃窃私语变成了堂而皇之的声讨,“太子要完了!”赵秉安心里咯噔一声,道出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一个忤逆上天的储君何堪为君,东宫如果现在不能翻盘那就彻底没戏了。原本这和赵秉安没什么干系,可偏偏永安侯府赵家早就被绑到了东宫这条大船上,他的叔伯兄弟又都担任要职,要是东宫现在就倒了,那赵家先不提能不能保全,最起码手上的政治资源一定会被旁边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剥得一干二净,如果是诚王即位的话,恐怕赵家三代以内都不要想进中枢了。换句话说,赵秉安的前程,没了!

  永安候老爷子现在都悔死了,他当初就不该跟东宫接触,一个太子太保的衔能说明什么呢,当今又没直接点明他们赵家非要给太子出力,他就装傻充楞东宫又能拿他怎么样,就算给他甩脸子也总比现在全家的前程都毁了的好。老爷子的脑子里现在在竭力回想自家的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人和诚王那边搭上线,他们永安侯府再怎么说也算是实力强劲的勋贵,老五又是首辅的乘龙快婿,要是抢先改投诚王,应该能保住自家的地位吧。唉,老三家的五丫头许出去的太早了,要不然送进诚王府,那就稳妥了。

  事态慢慢变得不可控制,国子监生里面很多人开始把矛头直指祭坛上的太子,扬言“储君不肖,天弃东宫”,旁边禁军的刀早就拔出了刀鞘,但无奈,眼前这帮监生都是名门之后,父兄皆是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今天要真敢给这帮儒生见血,那就是跟朝上的诸位大人结了仇了。所以,禁军在旁边,抓人不是,不抓人也不是,都烦躁的很。

  赵秉安捏着袍角,脑子里飞快的翻涌着这件事的始末。东宫的祭文是礼部草拟,内阁预览,最后交由钦天监封存,在祭天当天,礼部再次开封阅览,确认无误才会交由钦天监正呈上去的。钦天监正副使都是东宫的人,要不然也轮不到他们负责太子祭文的保管,而内阁是不会掺和这件事的,那唯一剩下的就是礼部了,当然最有可能的就是礼部的人和钦天监两相勾结,一起给东宫挖了个这么大的坑。

  赵秉安这么一想,脑子里的弦崩得更紧了,礼部,那是邵家的大本营啊!这件事要真栽在礼部头上,邵家得先脱一层皮,他老师和岳丈倒是没什么,两个读书人,背后又挺着湖湘书院,怎么得也不会动到他们头上。可邵府的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不说别的,参与这次大典的礼部左侍郎邵文熙恐怕就难辞其究,原本他再熬几年,等唐尚书走了马上就能坐上礼部的一把手了,而且他身上还兼着文华阁大学士,这可是入阁前必担官职,现如今只怕都悬了。

  情势马上就要控制不住了,赵秉安攥紧拳头,回头问了身后太学馆诸生一句,“诸兄可愿与明诚一道,正乾坤,匡社稷!”

第58章 祭天(三)

  “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 万世垂功;开先立极, 泽被寰瀛。播谷艺桑, 肇启畜牧农耕;制礼作乐, 创立制度文明。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心劳崆峒,爱民而效圣能。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基华夏,百族盛兴。唯力是奉, 唯德是行。……”一道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国子监方阵响起, 随着文赋渐进, 少年人独有的沙哑之声愈发尖利,显出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来!

  这是太宗亲自给太祖起草的悼文,大气磅礴,当今现在还不见得用得起这篇文章, 但情势所逼, 现在要脱身,就只能指着这篇赋了。

  赵秉安用尽平生所学将这篇悼文改成了颂歌,掐头去尾,完全就是为了迎合今天的主题。一开始,太学馆里的学生都不愿意陪赵秉安冒险,他们里面虽然有不少也是东宫一脉, 但他们都习惯了一旦出事父兄顶在前面,再说他们还是未出监的学生,能做什么呢。可瞧着眼前的小师弟,纵使吼得声嘶力竭,依旧气势如虹,小小的身影似乎藏着用不完的力气,从他身上透出来的坚毅让他们这些自称师兄的人都自惭形愧!

  “夫仁民则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汩水盈盈,粟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告慰天地,敬献心香。”“告慰天地,敬献心香。”越来越多的太学馆生被带动起来,开始随着节奏大声颂念,一股浩然的气势直冲云霄,一扫先前的颓气。

  国子监的动静越来越大,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太子埋下的头猛然抬起,有救了!

  赵秉安把握时机,在赋结之时用尽全力吼出了一首诗,“朔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万国!尽!东!来!”最后一句出口已是真正的声嘶力竭了,要不是身后的师兄扶得及时,赵秉安恐怕已跪立当场!

  国子监的儒生真的是被这首诗的气势给震住了,回过神来以后,一个个的都气血沸腾,“朔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万国!尽!东!来!”一遍又一遍,整个国子监生不厌其烦的颂着这首诗,随后漫天臣民都被气势所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万人高歌,撼动天地!

  乾封帝和坛上的诸人都没有想到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居然还能峰回路转,太子更是激动的浑身颤抖,天堂地狱真的只是一念之别啊!只不过现在不是他感慨的时候,万民称颂,他现在受不起。太子恭敬施礼,而后以极低的姿态把主位让给了乾封帝,这件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还的看他父皇的态度,他可以只是一时失仪,也可以是包藏祸心,就看父皇的决定了!

  乾封帝即位这么多年,头一次享受这么大规模的朝拜,万民称颂啊,都能跟他皇祖相提并论了,也就这个时候,乾封帝才真真切切的觉得他是天地间第一人,万物都在他脚下匍伏,转头看看旁边气焰全消的太子,乾封帝想着到底是自己的儿子,要是能一直安分守己,那这把龙椅传给他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嫡子传位,还能占着礼法,等他身后,其余诸子亦能得以保全。只是,瞥了一眼旁边的诚王,他当初给太子养的这块磨刀石长得太快太猛了,要是任由他发展下去,恐怕不等太子开窍,就要被磨崩了。

  诚王顶着乾封帝意味深长的眼神,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被人设计了!从太子出事开始,他就开始打哆嗦,身后的人都以为他是喜不自禁,放屁,他纯粹是被吓得!太子出事,他又在祭坛上,不用说,父皇也会把这件事算到他头上,毕竟有动机有能力做成这件事的能有几个人,偏偏他就在当场,能不招嫌吗。诚王又不傻,他太知道这次祭天对乾封帝的重要性了,对付东宫以后有的是时机,傻子才会挑这么个敏感的时候,可关键是现在有人把屎盆子扣他头上了,皇帝和太子等大典过后都绝不会放过他,如果他到时候拿不出证据把自己摘干净,呵呵,废一个太子或许会让朝野震荡,但圈禁一个郡王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诚王拧着摄人的眼神扫了身后一众弟弟们,原本以为他们还小,要起来还的几年,没成想居然有如此高才,一举把他和东宫都绕了进去,呵,他倒是要查清楚,看看里面究竟是哪家的手笔。

  一场祭天大典几经周折,最后终于算是圆满落幕了。至于随后诚王和东宫一脉的交锋,赵秉安现在已顾不得了,事实上,赵秉安的举动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就连永安侯府的几位老爷也没想到自家孩子能有这份胆量。永安侯老爷子和世子一开始根本没听出来领颂的是自家小十,直到后来那一首《古风》,独他一人声,侯府这边才如梦初醒,三爷五爷当时都把心提到嗓子眼了,就怕这孩子开口搞出什么事来,他们两人保不住啊!结果没成想,赵秉安能应急做出这么一首振聋发聩的绝作来,一举把当今的功绩拔的无限高,完美的拯救了祭坛上尴尬危急的局面。

  老侯爷提在半空的心也终于有了着落,天佑赵家啊!有了小十这番表现,最起码当今是不会对赵家下手了。至于和诚王接触的事也可以再缓缓,现在的情势实在微妙的很,他还的再看看。

  祭典结束后,按理赵秉安应该随着国子监的方队一起回去,三爷他们远在祭坛上,也没空和赵秉安打招呼,只是派来两位下人通知他早些回府。可惜,下人赶到国子监方阵的时候,就得到消息,自家十少爷早就被人领走了,下人慌了神,一再追问是何人,旁边太学馆的学生皆都吞吞吐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种事哪敢耽搁,下人兵分两路,分别赶去工部和御史台的方阵报信。三爷接到消息的时候,脚一崴,差点没站稳,被下人扶了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来,刚抬头就看见迎面而来的五弟。

  “五弟,安儿他……”

  “我收到消息了,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内侍监那帮阉庶搞的鬼,毕竟今天安儿那孩子做的事,太出格了……”

  听到内侍监这三个字,三爷好不容易站直的腿又有要软下去的趋势,那里岂是人去的地方,多少朝堂大员进去之后还能完整无缺出来的,安儿要是在里面有什么不测,他和夫人以后该怎么办啊?

  “三哥你先安安心,这次安儿那孩子是立了功,又不是犯什么错,内侍监顶多就是困住他问几句话,其他的量他们也不敢做什么。”五爷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没底,内侍监虽然跋扈却也不会无缘无故抓人,这次把安儿带走会不会有其他的意思,还是说这是圣上的旨意。哎,安儿这孩子也是,你就不能安分些,难道他们这些长辈都是死的吗,轮得着你出手,现在好了,到底把自己搭进去了。

  三爷五爷是身担要职不假,可以他们的身份,想去内侍监要人,那就是异想天开了。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这事还得老爷子出面才够分量,沈家邵家那边也得通知一声,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请人家帮忙。时间紧迫,两兄弟定好策略就赶紧去求人了,这件事得赶紧办,不然孩子在内侍监里待得越久变数越多,说不定最后有功都变成罪名了,这种事内侍监以往办得可不少。

第59章 上刑

  “小公子不必惶恐,咱家请你来也不过就是闲叙两句, 只要您把事情如实交代了, 咱家马上派人送您回侯府, 想来赵侍郎和令堂也早已久等了。”

  这句话也就听听罢了, 赵秉安可不会天真的以为面前的这些公公会顾忌永安侯府的权势,他师傅还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呢,不也被这帮人看得死死的。

  “公公只管问,明诚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内侍监几位掌事太监对视一眼,这赵家十公子可以啊。他们特意把问话的地点挑在这冷清幽闭的棚院里,一方面是到底露在光天化日里, 日后好搪塞他人口舌, 另一方面, 主要就是为了抢先吓住人,接下来想套话就容易多了。没想到这赵家小公子年纪虽小,气度倒是上佳,从被“请”进来到现在竟然还能稳得住。不过, 也可能是他年幼, 还不晓得他们内侍监的厉害,常见,初生牛犊不怕虎嘛,让他见识两鞭子也就知道轻重了。

  要是朝堂上的大员,别管位尊几品,进了内侍监, 就没有这几位不敢用的刑,反正在庙堂上混的,没有几个屁股底下是干净的,他们内侍监要是想查,八辈子前的老账也能给你翻出来,绝对让人喊不出一声冤枉!但眼前这位,几位掌事接连打量着赵秉安,有些难办呐。

  他们最烦的就是这种身家滑溜白的人了,没一点把柄攥在手里让人实在不安心,当然也不能怪这小子,谁让他还小呢,等他到了朝上,要是还能做到今天这样,那他们绝对二话不说绕着走,这种人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没得去撩他虎须。只是,内侍监可以以监察的名义请这位小公子来协助问话,却不好对这位施展他们以往的手段,毕竟不管怎么说,这位也算是力挽狂澜,说不定圣上等祭典过后就要召见,功过还未定,到时候要是带一身伤,呵,那他们内侍监就解释不清楚了。

  “据咱家所知,国子监祭天有固定流程,三段祭文分时吟诵,小公子却为何擅作主张,祭天半途突改行程,你可知这是对上苍大不敬!还是说小公子蓄意破坏祭天大典,嗯?”

  姜还是老的辣,几位掌事太监不过几息之间就把局面反转,先给赵秉安扣了个大帽子。

  祭天大典上太子被设计是众所周知的事,但这件事不能拿到朝野明面上说,可当天参加祭天大典的百姓不少,要堵住悠悠众口就得推出来一个替罪羊,永安侯府,恰好够分量。所以虽然内侍监众人都知道赵秉安与这件事无关,甚至有可能是挽救这次大典的有功之臣,但是他们留了个心眼,先给赵秉安挖个坑,说不定到时就用上了呢。

  赵秉安早就料到内侍监里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他实在没想到这群人居然能如此颠倒黑白,生生都被气笑了,“公公玩笑了,明诚身受皇恩,忝居功名,每时每刻所想无不是发奋读书,报效朝廷,这次能有幸参加祭天大典,更是上赖天恩,崇天之幸,岂敢有半分不敬!”

  “牙尖嘴利,小公子看来是不想说真话了……”

  “明诚所言皆发自肺腑,无一字虚构,还请诸公明察!”赵秉安这会儿没有别的退路,他要是松了口,永安侯府上上下下数百口人就全完了。赵秉安当初只想到要保住太子,已经特别谨慎了,他想着法不责众,拉上国子监那么多人,风险肯定均摊啊。可他千算万算,算漏了内侍监这帮疯狗!赵秉安现在只能祈求,祈求他父亲和五叔能尽快发现他消失的事情,他们越快注意到这件事,他平安走出内侍监的机率就越大。要是事情真的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赵秉安也做好了准备,他就咬死不松口,至少也可以保全他家里人。

  “桀桀,桀桀……”内侍监几时被人这样顶过,中座一位面色晦沉的公公转动着右手的佛钏,发出一连串怪异的笑声,使清冷的堂院变得更加幽森,“小公子是饱读之士,打小又是跟着大儒学大的,论起耍嘴皮子,咱们几个是自愧不如,不过今儿在这,可没有人听您谈那些高论。咱家最后问你一遍,是谁指使你肆意搅乱祭天大典?小公子想好再说,不然你以后,或许就没有开口的机会了。”

  “诸位公公不必吓唬小子,明诚既没触犯国法,又未妨碍公务,纵使祭天大典之时情绪激荡了些,那也是被吾皇煌煌功绩所感,情不自禁而已。诸公要定小子言行有失可以,但要说故意搅乱祭天大典,那是万万不敢认得!”

  堂上几位红袍公公瞧着下面挺身直立的少年,眼里意味不明。他们要真想把罪名定在永安侯府头上,那现在就是最适的时机,不管用什么手段,拿到这孩子的口供,留一口气儿,死在外面就是了,这种事他们内侍监干得多了,谁还能拿他们怎么样吗。

  关键是这孩子身后牵涉着好几个利益集团,邵雍就不用说了,派过去的探子从几年前就传回来关于赵家这位小公子的信儿,邵雍对其是爱逾骨血,要真是毁在他们手上,估计那个老头子能豁出命到内侍监来闹一场,到时候他那群学生着实是个大麻烦。再有一个就是沈首辅,那可是当过帝师的人物。沈首辅就一个独女,听说眼前这小子就是由那位夫人一手抚育大的,他们内侍监和沈大人的关系不错,为了这点事撕破脸交恶一位万人之上的首辅,是不是有点不明智,毕竟他们也只是想找一个预备替罪羊来应付圣上的责问,又没有人规定这个替罪羊一定要是赵家。

  几位公公打算先晾着堂下的小子,派人把赵秉安带去了幽牢,心想这小子待会要是自己撑不住吐出些东西,那就不怪他们了。赵秉安刚被架出棚院的暗堂,内侍监在永安侯府的探子就回来报信了,老永安侯递牌子进宫了,赵家三爷五爷分头去了邵家沈家,现在几座府上有分量的大人们都开始半路往宫里返了。

  这边探子还没报完,内侍监藏在各街巷的信鸽就发来消息,京城巡防营朝他们内侍监所在的平坊周边调了好几队人马,还有兵马司,也在往这边观望。内侍监今天当家的几位都在祭天的天坛上护驾,家里留下的不过几位掌刑罚的管事,原本内侍监把赵秉安抓回来的那位只是吩咐要看住了这个小子,别让人趁乱出了乱子,到时候这件事就查不清楚了。但底下人都想表现自己,所以就提前把人给审了,内侍监的惯性思维,抓进来的就没几个清白的,要真什么都查不出来那也得捏造点什么,不然显得他们内侍监无能不是。可他们没想到,不过抓一个国子监生,怎么就牵涉上巡防营和兵马司了,他们三家以前可是井水不犯河水。

  “巡防营是武勋的地盘,老永安侯还在,自然还有两份薄面。”“那兵马司隶属兵部管辖,永安侯世子可正兼着兵部侍郎呢,这点关系还要咱家一个个说给你们听吗?蠢货!”中堂上的那位瞧着身边这些笨蛋听见点风声就胆怯的怂样,不屑的哼出声,一个个的都是废物。

  “那以总管大人看,咱们该如何应对?”

  “应对什么,把中门大开,咱家倒要看看哪个敢冲进来一步,反了他们还。”

  “那要不要给刚才那小子上上刑,先让他把口供吐出来,到时候咱们不就有脱身的借口了嘛。”

  中堂总管真是被手底下这帮蠢货给气死了,一个巴掌直接呼过去了,“上什么刑,你告诉我上什么刑,这个时候才上刑你是唯恐其他人不知道咱们内侍监屈打成招是不是。”

  手下捂着被扇肿的脸,小心翼翼的在旁边问,“那咱们接下里做什么?”

  总管太监把佛钏一甩,冷声说话,“把刚才那小子调到水牢,放在老号旁边,他才多大,要是被吓住了,说不定就交代了。另外,把咱们外面的人手都调动起来,严查国子监和神乐司的每一个人,不要顾忌身份,发现有嫌疑的就抓回来,记住,让底下人机灵点,动手的动静给咱家控制住了,要是闹出事来,不用监正大人吩咐,自己个儿料理了吧。”

  手下人简直要哭出声来,您要抓人又不准出动静,这怎么可能嘛。

  “还不去,等咱家跪下请你呢?”

  “小的这就去,这就去……”几个小宦官首领对视一眼,没办法,只能带人奔出去了。

  外面什么情形,赵秉安现在已经疼得没力气去喊了,他刚才是被碗口粗的杖棍架住胳膊离地拖进地牢的,两臂别的肯定都红了,原本他都已经被塞进牢房里了,结果还没等他缓过劲来,几个身高体健的宦官又把他重新捆了起来,推进了下层暗牢,一进来就是一股恶臭熏得他差点当场吐出来,这里太暗了,就几盏微弱的油灯,压根看不见什么。几个宦官也不和他说话,直接揭开地上的一个大木盖,露出浑黑的臭水,随后就把赵秉安吊了进去,只漏了一个脑袋在外面,旁边不远处吊着什么赵秉安一开始没看清楚,直到旁边站立的宦官一鞭子挥过去,发出的痛呼声才让赵秉安确认那是个人!

  “小公子,何必再强撑着呢,只要你肯顺着都领的话说,咱们几个马上就把你拉上来,何必受这份罪不是?”旁边宦官用鞭子顶着赵秉安的脑袋,算是劝诫了一番,在他看来,这样娇生惯养的小少爷哪能撑得住这个,早说晚说都是要说,何必非要犟着呢,找罪受不是。

  赵秉安不开口,就低着头听着旁边一道道风声擦耳而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75页  当前第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17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嫡幼子的从容人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