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举出仕(士)_分节阅读_第142节
小说作者:黄姜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86 KB   上传时间:2019-02-25 13:53:46

  虽五日一朝的早朝是在乾清宫举行,但其实乾清宫是属于内廷宫殿,在这里见到宫闱中人,并不稀奇。当然能出现在这里的人,要么是孤注一掷来求情的,要么是圣眷正浓厚的。

  现在看情况,应该是后者。

  黎池远远地就止了步,垂首躬身以示尊敬。

  宫中女眷若是巧遇了外臣,一般都是如此刻这般,外臣在避嫌的距离止步、垂首恭立,然后女眷沉默着走开。实在是迎头碰上了,避无可避的情况下,才行礼问安。

  黎池眼神很好,没有近视,自然是看清了桃红宫装少女就是有过两面之缘,俭王赵俭的亲妹妹,二十一皇女。

  想到二十一皇女,如今应是已有十二三岁的年龄,他一个外臣应该避嫌。

  “黎大人!”

  然而,似乎二十一皇女还没有避嫌外臣的意识。

  不过想来也不奇怪,赵俭兄妹两的母妃施妃,在后宫嫔妃之中圣宠不衰,她的一对儿女自也得宠。二十一皇女是万般娇养着长大的,又才十二三岁的年纪,放在后世只是刚升初中的年纪,天真无邪不知避嫌,实属正常。

  “臣见过二十一皇女。”既然皇女出声招呼了,黎池也就恭敬地行礼。

  “黎大人出京两年又五个月,如今终于是回来了?”

  在外两年多,黎池晒黑了些,也瘦削了些,脸庞轮廓较之以前的温雅俊美,更显了几分清俊阳刚。

  黎池向来遵礼守矩,言语神情恭敬无比,“幸得陛下和皇女挂心,臣得以完成身上使命,平安回京来。”

  “黎大人在羊城,可是见到许多稀奇玩意?之前王兄给我送了一个怀表,说是黎大人献给他的。”

  黎池眼睛盯着地上,心念流转间,想到:‘小孩子喜欢稀奇玩意儿,再正常不过。‘

  黎池向来温和带笑的脸上,笑容礼貌性地加深些许,“臣此次回京,带了不少自西洋来的物件玩意,怀表、钟表也有不少,待臣献给陛下之后,您可赶紧去向陛下讨要,应能找到您喜欢的。”

  “真的?!太好了!“

  ”父皇已经封了我为明阳公主。本来及笄时才册封的,不过早点册封也好,以后就不用称呼我为二十一皇女了。”如今的明阳公主又补充道。

  黎池依着见公主的礼仪,屈膝跪下,重新叩见过,“臣见过明阳公主!”

  明阳公主的声音急了,“免礼!免礼了!不是已经见过了?做甚还叩拜我?”

  虽在这现场,能算主子的只有他与明阳公主两人,但随侍在侧的太监宫女却也有十来个,如何能失礼?

  黎池起身后,再次垂首恭立,笑着答道:“之前是见二十一皇女之礼,这次是见明阳公主之礼,并无冲突。”

  “明阳,回去了。”明阳公主正欲再说话,从乾清宫出来的施妃就出声唤道。

  黎池寻着施妃声音传来的方向,转身行礼道:“臣见过施妃娘娘。”

  这位二十三岁就已入阁的黎和周,如今已是功绩赫赫,又是儿子的得力支持者。施妃自然是很喜欢的,连忙说:“免礼,黎学士不必多礼。刚才陛下估摸着黎学士已经到了,吩咐本宫,若是出来碰见黎学士了,就让本宫顺便叫黎学士进去呢。”

  “陛下召见,臣就告退了。”黎池又向施妃和明阳公主一施礼,这才告退往乾清宫里走去。

  ……

  “明阳,人都已走了,再看也无用。”施妃牵起女儿的手,叹道:“收起心思,怪只怪你没早生十来年,如此他若六元及第时还未娶亲,你们还有一丝希望。”

  “女儿明白。”如今的明阳公主,早已不复与黎池初见时的圆团可爱,已有了几分少女的青涩美丽。

  “父皇起用了毕家,想必女儿的归宿,已经是定在毕家了的。这样于王兄,也是有好处的……”

第175章

  贞文帝已过五十知天命的年纪,精力大不如从前,他似乎已然到了风烛残年之际。

  虽并未明言昭显,但贞文帝的言行处事之中,已透出几分信奉‘神仙果位‘的迹象来。一些经年老臣,已经察觉出来几分了。

  所幸,皇帝不是沉迷修仙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而是信奉‘轮回转世‘、‘神仙果位‘、‘功过轮回‘……

  如此一来,皇帝为追求功德圆满,只会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以求在凡间历练的这一世能完满无缺,逝世后能回归神位。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自从贞文二十年冬季大病一场之后,贞文帝较之以前,反而更加勤勉政事、锐意进取了。

  贞文帝原先就是一个明君,脑子又并未病得糊涂。如此情况下,这几年的朝野,甚至重新焕发出生机来,颇有几分贞文帝初登基那几年的景象。

  ……

  黎池离京近两年半,如今归来初次面见皇帝,觐见礼仪这些,他是没有忘记的。

  因为久未拜见皇帝,黎池为表思念和尊敬,进入乾清宫之后,就对皇帝正经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臣黎池,拜见陛下!”

  三跪九叩大礼,是最敬重的礼节,拜天、地、君、父、师可行。然而这样的大礼,在大燕平常是不用的,即使平时上早朝,也只是五拜三扣之礼。平常只有在冬至祭天,元日大朝会时,才会行此大礼。

  然而,似黎池这样离京多年后,回京面见皇帝的,是要郑重行礼的,以表示臣服和忠心。五拜三扣之礼,或者三跪九叩之礼,都可以行,全凭自己选择。

  黎池选择的,就是三跪九叩的大礼。

  离京两年多,黎池的温雅气质之中,又历练出了两分锋利阳刚,较之以前的温雅俊美,倒不好分出高低。

  但是,如今多出来两分锋利阳刚的黎池,同样神情尊敬且诚挚的情况下,向皇帝行此大礼时,额外增加了一些‘行出由衷‘的光环。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精兵与一个将军,将军的臣服比之前者的,要更加令人有成就感。

  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不是几十秒或一分钟就能完事的。在黎池行礼期间,随侍在皇帝身边的张忠抄手垂眼,隐在恭顺眉眼之下的眼珠,在恭敬而郑重地行礼的黎池,与神情中满意更甚的皇帝之间,转了个来回。

  张忠暗忖:这黎大人离了京城两年多,可还是一样会来事呢!

  黎池终于行完三跪九叩的大礼,坐在龙案后的皇帝起身,走到面前,亲手将他搀扶起来。“和周,快起,来这边坐下。”

  虽皇帝将黎池拉着到一边的椅子前,示意他坐下,黎池也依旧恭敬地站立,等皇帝走回龙案后坐下了,这才坐下。

  这些恭敬谦卑的礼仪,黎池是刻在了骨子里,几乎已成本能,并不会因为两年多未回京,以及皇帝此时的厚待而得意忘形。

  “和周坐下。”

  “谢陛下赐座。”黎池依言坐下。然后看向龙案后的皇帝,心中一震,皇帝真是消瘦了许多,面色看着憔悴得很。

  羊城距离京城天高地远的,通信不便,赵俭与他一年能通两回信。以前赵俭在信中已经说过,皇帝得了一场风寒,大病一场后精力不似以往了。

  他倒是没想到,这病竟凶险至此,皇帝看着似乎直到如今都还未好全。

  “和周去南方呆了两年多,此次回来看着精瘦不少,这一趟也不轻松?”贞文帝寒暄道。

  如今见皇帝显然是遭遇了一番病痛的样子,黎池一时之间拿不准,皇帝的性情有无改变,又是否因病而生出了什么忌讳?

  这些黎池都不知道,回京第三天就被召进宫里来了,还来不及与赵俭见面聊一聊。不过他与赵俭同样是两年多未见,也不知俭王有无改变。

  这就是外放地方的弊端了,消息迟钝,恍如被堵塞了两只耳朵一般。

  黎池只好依旧用以前的态度,再提起两分谨慎来,小心地回答:“承蒙陛下体恤,因南海商贸司的筹建,在离京前就已得了陛下的批正,之后的事情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倒是并不累人。”

  贞文帝:“和周你啊!几年过去了,你依旧还是那个黎和周。”不喊苦亦不叫累,只一心办公。

  与皇帝说话时,直直地盯着皇帝看,是失礼的行为,但一直低头不看皇帝,也是不对。黎池极快地看了皇帝一眼,然后稍微垂眼,看着是看着皇帝,其实并未直视,如此就显得恭顺无比。

  也就是这一眼看到的皇帝神情,再结合皇帝的语气,黎池心中已有计量。

  看来,虽两年多没在朝中,但皇帝似乎并未忘记自己这个六元及第的臣子?不过也不奇怪,虽他很久没有在皇帝眼前晃了,但他的实绩摆在那里,不然也不至于会在他还未回京的时候,就已提前定下他的官职升迁。

  事实上,黎池以为两年多未见,当初那些君臣旧情已经被时间磨灭了,如今的他是在靠实绩说话,这种想法是有些不对的。

  世间的诸般情谊,在时间的酝酿之下,要么酿酸了成醋,要么酿香了成酒。时间和距离,可以磨灭情谊,然而也可以让朱砂痣不成蚊子血,让白月光不成饭黏子。

  贞文帝对于黎池君臣之谊,就是这样。这两年多的时间,非但未磨灭掉皇帝对黎池的欣赏,反而还历久弥坚。

  这两年多时间,黎池虽隔得天高地远的,但功绩却时常传来,并不是悄没声息的。如此一来,时间和距离产生美感,贞文帝已经在心中对黎池完成了美化过程。

  一句‘几年过去了,你依旧还是那个黎和周‘,可见一般。

  “虽和周你隔上个半年,就上奏一封奏折。但那都是严肃的正事,朕也尽都知晓了,可不知有甚趣事,可说来一听?”

  黎池现在还拿不准,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皇帝是否变了性情,此时是否是真想听逗乐的事?

  既然已大概能确定,皇帝似乎对他还存有几分满意,那仗着这一点,就掺和着回答。既然今天主要目的是述职,虽皇帝似乎是想听趣事,但正事也是要说的。

  于是,黎池将发现土豆、红薯、玉米和棉花的前后,以及建造商贸司时的三两事情,用轻松趣味的语言和风格讲了出来。

  如此,既满足了皇帝想听趣事的要求,又拐弯抹角地汇报了公务。

  “筹建南海商贸司的大多事情,都是依照计划行事,唯需认真和仔细罢了,倒无甚趣事。不过也还有几桩事,如今想起来也算是趣事了……”

  之后,黎池就将土豆、红薯、玉米和棉花发现前后,以及种植的事情,当成趣事讲了出来。

  “……如今想来,真是如有神助、天佑大燕,又蒙陛下圣佑,才得了这几样饱腹之粮。”

  黎池讲述完之后,结尾的这句话,原本不过就是照例恭维一波罢了。这一句话,就跟‘噫吁呜呼‘这样的语气助词一样,虽起了作用,却并无多大实意。

  然而,看皇帝的神情,竟……好似是当了真?

  贞文帝仿佛深以为然的样子,“和周你、朕以及大燕,确实是如有神助,煤炭锻尖兵利刃,水泥筑江河堤坝,海外丰产粮食饱百姓之腹,还有和周所说棉花,可免百姓冬季寒冻之苦。这些种种,又何尝不是如有神助呢?”

  闻言,黎池心中猛地一震!!莫不是自己哪里露出了端倪,以致让皇帝疑心自己的来历?!

  不,应该不至于。

  因通过驿站书信往来,保密安全不能保证,所以俭王赵俭每次通信用词都很谨慎。但一旦回忆俭王上一封书信的部分内容,再结合一下皇帝当下的情况……

  一、大病一场,或许已在生死关头走了一遭。二、年逾五十,已是晚年。三、认同‘如有神助‘之说。

  皇帝现在,或许是在迷信?但又没有听到皇帝沉迷修炼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的传言,据说还很勤政?

  此时黎池与众多经年老臣的想法竟对上了,所幸皇帝应该没有沉迷修仙,没有乱吃仙丹。

  “虽因臣之愿望过于宏大,从而有些羞于启齿,但臣之所愿,确实是愿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饱穿暖。如今有了高产粮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可能,这前景过于美好,若让臣相信有神灵庇佑,臣也是相信的。”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灵襄助,黎池也不吝啬似是而非地附和两句。

  黎池所说愿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当侠义大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这个落后时代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让百姓吃饱穿暖,格外大公无私。

  大公、大义,并不就等于虚伪,让平民百姓吃饱穿暖,确实是黎池的政治理想。当然地,黎池也确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职业理想是位极人臣。

  贞文帝人老成精,并未老眼昏花,他未从黎池的言语、神情和姿态之中,看出一丝一毫的虚伪。

  因此贞文帝断定,黎池所说,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这人,果然是一个纯粹的人。

  “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亦是朕为帝的毕生心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9页  当前第1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2/1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科举出仕(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